通州在线房产网
填写购房调查表,让更多的人找你!

主题: 白衣天使战武汉

  • 爱没有所谓亏欠
楼主回复
  • 阅读:3641
  • 回复:0
  • 发表于:2020/2/27 17:10:56
  • 来自:江苏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通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庚子年的春节,武汉疫情爆发、全国防控,商场歇业、餐厅关门……新冠肺炎打乱了人们的生活步调。

  

大家取消所有聚会,开启了蜗居生活。而有一群人,他们迎着危险前行,驰援武汉,与病毒一战到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为医护人员加油

 

1月25日,大年初一,通州区人民医院首批援鄂的6名护士,从通州出发到南通集合,跟随“大部队”紧急驰援湖北。

  

如今,首批援鄂的医务人员已经在武汉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连续奋战了整整一个月。在武汉的他们,工作顺利吗?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

  

带着家乡父老乡亲的牵挂,通州日报记者连线首批援鄂的“最美逆行人”,对话他们“逆行故事”中的点点滴滴。

  

01

要像战士一样

冲锋在抗疫最前沿


“不好意思,刚刚在开会……”2月21日晚上八点,记者连线区人民医院驰援武汉组的组长曹群时,她刚开完会回宿舍。


每天,除了上班,她还要负责队里的各项协调工作,“我们从支援的第一天到现在,每天都在上班。因为医院原来的医务人员真的太辛苦了,必须让他们好好休息。”

  

1月26日傍晚,曹群、周晓兰、蒋烨烨、明蕾蕾、宣东亚、张子龙6名护士直抵“风暴”中的武汉,他们被分配在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同一病区。


该院有很多疑似患者,也有一些确诊病例。

从年初三开始,6人就正式进入了疫区病房,与病魔“短兵相接”。

  

给病人输液、做雾化吸入、监测心电图、测量体温……6名护士负责病区60人的一个班次的治疗工作,相当于标准工作量的4倍,走起路来都是一路小跑。

  

穿着统一的防护服,他们已分不清各自的脸庞,只好在防护服背面写上自己的名字,以便相互辨识。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医护人员在防护服背面写上自己的名字,以便相互辨识。


这里有些住院患者每天要补液20多袋,多的超过30袋,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干活,仿佛是在蒸桑拿,里面的衣服一会儿就湿了,接着又干了,再过会儿又湿了。

  

穿着防护服工作了大约6小时,又闷又热,护士周晓兰说:“我们坚持着!只要病人需要,我们就多做一会儿‘套中人’!”

  

长时间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口罩,他们的额头、鼻子、耳朵出现了淤血,有的甚至磨破了皮。

  

高强度的工作,让队员们都身心俱疲。武汉战“疫”20多天后,护士宣东亚生病了,连续咳嗽好多天。队员们不放心,让她多休息,但是她拒绝了。因为病人还是那么多,一旦有人休息了,就意味着同伴的工作量更大了。

  

最后,因为实在咳得太厉害,宣东亚做了CT检查,排除了新冠肺炎的可能。“医生说我CT上的肺是完美的肺,没有问题,仅是上呼吸道感染,吃了药已经好多了,不碍事。”

  

“长时间的工作让大家精神紧张、身体劳累,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小症状,比如头晕、胸闷。但是他们都很坚强,实在挺不住了,才会去休息一下。”


曹群表示,尽管有很多困难,但是大家都很团结,相互鼓励、加油。


“现在,我们负责的病区医护工作处于正常运转状态,所有队员情绪饱满,我们不但要救治病人,而且要保证自己零感染,争取早点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02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有坚强的后盾在支持我们


“老婆,今天我的‘小情人’乖不乖、吃了点啥、睡了几小时啊?”下班刚回到住宿点,“奶爸”张子龙就迫不及待地给家人打了个电话。

  

都说女儿是爸爸前世的“小情人”。2月14日是情人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张子龙分外想念他的女儿和家人。

  

1月26日,张子龙和同事一行6人出征武汉,到达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踏上战“疫”最前沿。此时,他的女儿刚满100天。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出征前合影。


但是面对“疫情”,同样是医务人员的妻子支持丈夫的决定,她在网上查了很多非典、埃博拉病毒的相关知识,告诉他一些防护要点。

  

当了爸爸的张子龙迅速成长,更加明白责任和担当的意义。

到达武汉两天后,张子龙向党组织递交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入党申请书。


他写道,“虽然不能与家人团聚,但爱人的嘱托、女儿的可爱,使我觉得生活充满希望!作为南通市第一批支援武汉的护士,行动将是我最好的入党誓言,战胜新冠病毒是我工作的目标……”

  

元宵节本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但是驰援武汉的战士们只能和家人分隔两地。


当天,蒋烨烨5岁的儿子拨打了妈妈的手机,询问妈妈啥时候回来和他吃汤圆?

蒋烨烨告诉儿子:“妈妈在武汉救人呢!”

儿子立马反问:“那人是得了新冠肺炎吗?”

蒋烨烨大为惊讶:“你怎么知道的?”

儿子回答:“我在家里看电视知道的!妈妈,快拿我的水枪去打冠状病毒吧!早点回来陪我吃汤圆!”

蒋烨烨认真地对儿子说:“妈妈和其他的叔叔阿姨一定会打胜仗的。”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坚强的后盾在支持我们。”疫情当前,“白衣天使”化身“白衣战士”,坚守在一线,用血肉之躯抵抗病魔。在他们身后,是家人无限的牵挂和坚强的支撑。

  

“和家人联系时,我们一般都不会主动提及工作的危险,因为你说了只会增加他们的担心。”


曹群的丈夫是一名军人,作为军嫂,平时和爱人本就聚少离多。难得今年爱人攒了探亲假回家过年,却遇上了奔赴武汉支援的重任。


曹群说,丈夫理解并支持自己的选择,“因为这是我的职责所在,就像他在部队,如果要去执行任务,我也会全力支持。”丈夫在家正好可以辅导孩子作业、照顾老人,这样,曹群在武汉就更加定心了。

  

担心他们的不仅是亲人,还有医院的领导、同事,以及区、领导。


6名“逆行战士”刚到达武汉时,江夏区人民医院的医疗物资比较紧缺,前期区人民医院调拨的六十套防护服、护目镜、消毒剂、圆帽、酒精、鞋套等防护用品远远不够,他们只能在微信群里向“娘家人”求助。


院领导当天就想方设法联系武汉供应商,给他们提供防护条件,保护他们的安全。董事长易昕还特地叮嘱相关人员“防护用品一定要按最高级别的配置,并且与供货方当日直接结账”。


与此同时,易昕还对6名护士说,“在外吃穿住行或行善救助,授权你们每人额度5万元不用请示”。

  

 

03

彭医生走了

但我们还在

  

2月21日,护士宣东亚发了一条朋友圈:“您那一声声温柔的‘谢谢’仿佛还在耳边。30日,我在57床给您抽完动脉血气后,子龙和鲁主任推着您的床。您转院了,次日看到您在金银潭比着‘V’的照片,我觉得您精神状态好多了,就要好起来了。万万不曾想到,再一次听闻您的消息,竟是这样的方式!如鲠在喉……一路走好,彭医生!”

  

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是江苏医疗队最早进驻的医院。1月28日,通州6名护士进入病区,当时彭银华就在那里住院治疗,那里也是彭银华医生曾经奋斗和拼搏过的“战场”。

  

“我们没来湖北之前,他已经连续工作了很多天,两天就在门诊看了300多名发热病人,工作量非常大。他是年初一住院的,我们正式进入病区时,他就住在57床,正好是我们管辖的范围。”


因为是本院职工,加上为人和善,宣东亚对他印象深刻,“怕我们听不懂湖北话,一直用普通话和我们沟通,不管是挂水还是换水,他都会和你说‘谢谢’。”

  

1月30日中午,彭银华病情恶化,宣东亚还为他抽血气分析,“因为要抽取动脉血,不太好抽,彭医生当时精神不太好,周围其他医务人员也神情凝重,所以我就说让我来抽。当时,他还笑着说‘不疼’。”


抽完血没多久,彭银华就被转到了重症科,当时也是区人民医院另一名护士张子龙亲自护送他入住了ICU,但随着病情恶化,之后医院又紧急将其送往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治疗。

  

“还没来得及好好了解他是一个多么优秀的医生,他就离开了人世。我们都很难过,真无法想象他的亲人会有多难过。”宣东亚说,那天是她在武汉最难过的一天,“真的好遗憾,当时帮他抽完血,我只顾着送血去化验,都没想到帮他止血,我应该给他再压一会儿。”

  

同样感到心痛和遗憾的还有其他5名队员,他们都是和彭银华有着亲密接触的人。明蕾蕾说,得知彭医生去了金银潭医院后,病情有了好转,大伙儿都很高兴。“彭医生刚从‘仁和’进修回来,正是为患者发光发热的时候啊!原定正月初八就举行婚礼,事业和爱情两如意啊!没想到病情忽然恶化,这么快就走了……”

  

如今,病区的57床依然住了一位江夏区人民医院的医生,驰援武汉的战士还在继续战斗。


“病房里还有好几个本科室感染的医护人员,但是他们的心态都很好,很积极乐观。他们没有一个人说后悔学医,只是遗憾不能和我们一起战斗。”


宣东亚说,“很多人说我们第一批来的人是‘敢死队’。其实我们也做好了心理准备,来就是吃苦的,来就是支援他们的,所以苦一点、累一点不怕。彭医生虽然走了,但我们还在,我们要和病人一起期待春暖花开。”

  

 

04

同胞同袍同心

同迎春暖花开

  

2月24日,护士周晓兰的微信里收到患者李先生写的一封感谢信:“在本地医疗团队以及江苏医疗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我即将康复出院。出院前,与周晓兰护理团队依依不舍之情油然而生,她们温馨的话语、她们娴熟的技术、她们换药的身姿、她们开导和鼓励的言行举止都将成为我永恒的记忆……”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曹群 周晓兰 蒋烨烨和病人合影。


患者李先生是今年2月5日入院接受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入院时,由于心理紧张和病情的加重,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精神压力非常大。

  

幸运的是,李先生遇到了拯救她的“白衣天使”——周晓兰。周晓兰是主管护师、也是南通市首批重症监护学专科护士,2003年曾在上海一家医院的非典病区工作过。

  

面对“新冠”,周晓兰对李先生“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尽管看不清“套中人”周晓兰等人的容貌,甚至也记不全其他护理人员的姓名,但李先生对这群“白衣战士”充满感激。


他说:“我知道她们来自江苏南通,她们不远千里、不顾个人安危,奋不顾身驰援武汉。有他们这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疫情的结束、武汉的康复、湖北的康复、中国的康复将为期不远了。”

  

看到这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周晓兰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看了真的想哭呢,来武汉都没觉得自己做了啥,病人却那么感激。”因为在周晓兰眼里,驰援武汉的意义很简单:同胞同袍同心,同迎春暖花开……

  

其实,在周晓兰他们来之前,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已经连轴转了很多天,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已趋于心理与生理的极限。因为长时间的疲劳运转和人手紧张,病人们也颇有怨言。周晓兰他们的到来,给了医务人员和病人们很大的鼓舞。

  

除了给患者治疗,通州6名护士还“客串”护工的活儿。


帮助病人热饭、打水、陪上厕所,协助处理医疗废物、打扫环境卫生……曹群负责的一个女患者有点腹泻,大小便弄在床上了,她毫不嫌弃地给患者擦身、换衣服、换床单。患者感动不已,连说“谢谢你们!给你们添麻烦了!”

  

对于护士们而言,最大的挑战则是进行穿刺操作。由于长时间佩戴眼罩、戴着多层外科手套、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他们的“五感”不再灵敏,原本十分简单的静脉穿刺,因为视力模糊、缺乏手感,至少要花上十几分钟才能操作成功。


“令我感动的是,几乎所有患者都表示理解,让我不要着急,慢慢来。”这些鼓励和安慰,成为医护人员满怀自信工作的最大动力。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 患者出院前与医疗队合影,左起:宣东亚张子龙 明蕾蕾 。


由于全身裹得严实,病房的病人看不到他们的面孔,只能从背上的地点和姓名得知医护人员的信息。一天正在病房忙碌,护士明蕾蕾突然听到熟悉的乡音叫着自己的名字。她循声而去,是一名正在接收治疗的病人,他激动得泣不成声。


他说:“我看到你们衣服上写着通州,我也是通州人。我是来出差的,没想到染上了病毒,家里人又过不来。看到你们,我感觉回到了家里,真是太意外太感动了。”


明蕾蕾心中百感交集,前一晚,她刚同爷爷奶奶通视频,长期在外不免为家中老人身体担心,眼前突然见到家乡人,当时真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但是她意识到这还不是流泪的时候,一方面哭了护目镜就会起雾接下来就无法工作,另一方面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还不是感伤激动的时刻。


她调整情绪,笑着对病人说,“遇到家里人真好,现在我们更要一起加油!”简单安慰完病人,她又转身投入工作。

  

2月23日,曹群在自己的日记上写上了这么一段话:


今天是到武汉以来心情最好的一天。11床79岁的熊奶奶经过20多天的治疗,终于出院了。奶奶是我们正式进入病区的第二天住进来的,之前因为心脏问题住院一个多月,出院后没几天又感染了新冠肺炎。连续住院,奶奶的情绪十分低落,幸好老伴坚持陪在奶奶身边,衣不解带地照顾她。在我们精心治疗护理和爷爷贴心照顾下,奶奶终于出院了,爷爷也未有感染症状。两位历经磨难、相濡以沫的老人,让我们看到爱情最美的样子。

  

医护者,白衣战士也。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白衣战士在危急时刻当仁不让、挺身而出,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责任和担当。面对病毒的威胁,他们逆向而行,用生命守护生命,义无反顾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顽强拼搏、日夜奋战。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成员枕戈待旦,随时出征。

  

2月24日下午,区人民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集结完毕,待命随时出征。当天凌晨四点,第二批队员成炜已经出发。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成炜。


他们是救死扶伤、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白衣战士”,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让我们静待疫散春来时,迎你们平安凯旋!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